今年4月17日至5月22日,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连续发布3期“地级市新闻办微博实力榜单”。榜单显示,被监测官方微博中,有22%粉丝众多却“长眠不醒”。另外,我国目前有6个省份未开通地级市“官微”。
是否可以强制政府部门开通“官微”?“官微”长眠,如何保障公众知情权?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专家。
据了解,在全国27个省份的318个地级市中,仅67个地级市新闻办开通了有效微博账号,占总数的21%。
“随着公众对政府施政行为透明度的期盼不断增高,各级政府全面开通‘官微’已成必然趋势。”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刘鹏飞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,公众不能强制政府开通“官微”,但微博作为增强官民互动、打造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渠道,政府应当积极建立实名“官微”,及时通过微博“发声”,赢得公众理解和认同,更好地服务于民。
今年4月,我国多地出现H7N9禽流感病例,群众惶恐不安。“@苏州发布”及时发出50余条相关微博,向公众通报当地疫情发展趋势、病患救治情况、生禽处置办法以及相关防控措施等信息。
与“@苏州发布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当禽流感疫情扩散至河南开封和周口两市时,当地新闻办集体失声。开封虽然有一官方微博“@魅力开封”,但其最后发博时间为2021-04-21,现已休眠四月有余。
“对于百姓关注度高的社会热点事件‘官微’应当及时发布准确信息,回应百姓关切,尽最大可能压缩谣言滋生的空间。”刘鹏飞认为,面对司法案件、疫情传播等网络舆情,“官微”一旦失语和沉默,就会加剧民众恐慌,影响政府的公开、权威形象。
“政府部门应当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相关要求,通过网络发布权威政务信息,保障公众知情权。”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,微博已经成为公民行使知情权、参与权、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,面对网络舆情,“官微”不能怀有“鸵鸟心态”存在侥幸心理,而应当积极应对,通过发布权威信息,化解潜在社会矛盾。
沈阳指出,随着网络反腐不断升温,“官微”还应当将公众网络诉求与传统举报有机结合,第一时间回应舆情,发挥自身单方运作、双向互动、多项服务的优势。
记者通过搜索发现,榜单中排名靠后的“官微”存在通病:转帖多、互动少、话题不明确,有失“官威”。如“@微博承德周”发博数量共51条,转发微博多达30余条,独立发布的微博内容无关痛痒。
“‘官微’不是流行摆设,不能庸俗化盲目化运行。”沈阳认为,“官微”如果“不务正业”就失去了生命力,要通过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多项投入,使之专业化、规范化运行。
刘鹏飞建议,各级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完善“官微”管理机制,如制定岗位职责、出台奖惩机制,“将信息浏览、收集整理、信息发布、投诉反馈、意见收集等具体落实到人,真正将民众的声音落到实处,推动政务微博的规范化发展”。 (徐日丹)